面板研究機構WitsView副總經理張小彪表示,友達、奇美電子客戶的重迭性很高,即“品牌”客戶的出海口重迭,兩家公司合并,本質還是代工廠,無法積極藉由合并擴充客源,仍難免受制于日本等外國品牌客戶的訂單。
張小彪進一步指出,兩家公司股本龐大,都在新臺幣800億元上下,一旦產業(yè)景氣反轉,萬一產生虧損,金額恐怕都很巨大,對社會信心的動搖也不容忽視。
他說,不同的公司合并后,企業(yè)文化的差異整合相當困難,群創(chuàng)、奇美電子合并為新奇美,磨合的時間比想象還要久。若友達、奇美電子合并,除企業(yè)文化的整合,系統(tǒng)的整合更有難度,不但生產線的系統(tǒng)整合不易,財務系統(tǒng)的調整也是大工程。
群創(chuàng)與奇美電子的整合過程也傳出許多要克服的問題,針對外傳奇美電子原本計劃將中小尺寸面板、觸控面板事業(yè)分割,把奇美電子1拆3的方案,但鴻海集團、奇美實業(yè)董事成員有不同意見一事。在奇美電子股東常會后,奇美電子執(zhí)行長段行建也在記者會公開說明,1拆3的分割案并未在董事會正式成案討論。
張小彪認為,友達、奇美電子供應鏈系統(tǒng)的整合才是考驗兩大面板集團的難題,旗下的零組件衛(wèi)星廠商遍布發(fā)光二極管(LED)、背光模塊、偏光板等,合并后也要跟著整合,甚至設在大陸的面板模塊(LCM)廠,或是系統(tǒng)組裝廠該如何整并都不是簡單的事。
另外,兩大面板集團若合并,內部利益該如何分配,絕對是重要課題,除了誰當新公司“老大”的問題要解決,還要考慮面板零組件要優(yōu)先用誰旗下的衛(wèi)星工廠產品,甚至同質性的衛(wèi)星工廠也合并。
同時,友達、奇美電子旗下衛(wèi)星工廠很多都是上市公司,不但整合不易,還要考慮眾多小股東的意見。
除旗下衛(wèi)星工廠整并不易,張小彪評估,友達與冠捷的海外合作案,與國內彩電品牌的合資案,若與奇美電子合并也要一并納入考量,不是幾句話就能解決。
他更直言,友達、奇美電面板雙虎“兩只老虎”如果合并,剩下的華映、彩晶“兩只小貓”是不是也要一起合并,否則如何生存?當然華映、彩晶也已轉型中小型面板廠,更投入觸控面板產業(yè),但友達、奇美電子也有中小型面板、觸控面板業(yè)務,兩家小廠還是會面臨生存壓力。
臺灣最大的兩家面板廠友達、奇美電子若成功合并,他也難料到底是鴻海集團的大家長郭臺銘、奇美電子執(zhí)行長段行建,或是奇美電子大股東奇美實業(yè)當新公司老板,還是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當家?其實都很難安排。
大華證券承銷部副總經理蘇峻偉表示,從過去經驗顯示,臺灣尚無任何1件敵意并購成功的案例,不像歐美開放市場對敵意并購的接受程度,若勉強合并,后續(xù)的人事安排更加困難,對內部產生沖突、對股東也難交代,因此若友達、奇美電子真要合并,兩邊決策者事前協(xié)商非常重要。
蘇峻偉強調,單以鴻海集團的群創(chuàng)光電合并奇美電子而言,合并后的磨合過程就相當不容易,“你有好幾萬員工、我也有好幾萬員工”,企業(yè)文化不同,彼此適應是個大學問。
他認為,友達、奇美電子合并案要是能成功一定要有助力,政府的協(xié)助是較可行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