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戰(zhàn)線收縮還是戰(zhàn)略誤判?
11月22日下午,家住紅旗中路的歐陽先生前去株百買家電,一眼瞥見自家購買第一臺彩電的品牌——東芝柜臺竟然空空如也,連一臺樣機都沒有。他詢問旁邊的營業(yè)員,才知道東芝和日立、三洋這三大日系彩電品牌,早在今年7-8月就已從株百撤柜。
前日上午,記者來到中心廣場蘇寧店彩電區(qū),發(fā)現(xiàn)東芝柜臺也已被清空;而原來的日立柜臺,則已更換成夏普的品牌標識,全部擺上夏普的機型。通程電器的日立柜仍在正常銷售,東芝柜則只擺放少數幾臺樣機。這兩個店都沒看到三洋彩電的身影。
在株百家電部辦公室,記者正好碰到日立駐湘代表肖志科。他坦言日立彩電在全國各地都在逐步撤柜,而且設在福建的日立數字媒體有限公司已經停止平板彩電的組裝,只生產液晶投影儀和監(jiān)測攝像頭等產品。
“這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,實施的一種戰(zhàn)線收縮,目的是改變原來的操作模式和營銷渠道,重新進行布局。日立不可能放棄中國這個龐大市場,但今后在大陸市場的彩電組裝,很可能將采取外包方式,走高、精產品路線,不再過于追求市場份額!
“這幾個日系彩電品牌,銷售都是面向全球市場,而且主要客戶群集中在金融危機 ‘災’情比較嚴重的歐美地區(qū),如此大范圍的市場萎縮,確實對它們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。”株百家電部經理彭永健認為,不少日系電器制造巨頭都面臨虧損,不得不采取區(qū)域性營銷渠道調整、收縮的 “休眠法”。但這種撤柜,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經濟狀況判斷失誤的結果,沒想到中國經濟依然保持8%以上的增長率,沒想到居民家電購買力依舊那么旺盛。 “上半年從株百撤柜的伊萊克斯和3個月前撤柜的三洋彩電,現(xiàn)在又在重新要求進來。”
日系彩電為何走下 “神壇”?
日本多家電器制造巨頭,都有數十年的歷史,既是國內家電企業(yè)學習、研究的榜樣,同時也在很多市民心中擁有較高的品牌認知度,為什么會在這一輪國際金融風暴中紛紛走下“神壇”呢?
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,日系彩電就已進軍株洲市場。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機,就是憑票購買的松下彩電!碑斈暝鴵沃臧贅I(yè)務科負責人的言雙山介紹,東芝、日立、三洋等品牌,也在1990年前后涌入株洲。“雖然那時彩電還是緊俏商品,但日系品牌卻很舍得廣告投入,許多市民應該都記得那句童聲稚氣的廣告詞——‘Toshiba、Toshiba,新時代的東芝’。這一方面是他們的品牌推廣戰(zhàn)略,同時也體現(xiàn)出他們的野心,那就是希望中國市場的消費者長期使用他們的電器產品。但沒想到經過20多年的發(fā)展壯大,中國已成為全球家電制造基地,國產空調、冰箱等所占的市場份額,已經超過80%!
“說實在的,在2007年之前,日韓平板彩電,在中國市場仍然占據主導地位!币晃徊辉竿嘎缎彰膰a彩電駐株銷售負責人透露,最近一兩年,一些進口品牌卻在與國產品牌的激烈競爭中,不留神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”。
一是售后服務投訴激增,問題集中在“平板零配件質量差、服務反應速度慢、維修價格特別高”三個方面。比如一進口品牌的液晶彩電曾驚爆 “萬元天價維修”的“維修門”。此外,一款售價6000元的進口品牌彩電,換一塊液晶屏卻要5000元。
二是質量危機頻發(fā)。最近1年多來,媒體先后曝光一日系液晶彩電以臺灣屏冒充日本原裝屏的“假屏門”、另一日系品牌則有5款彩電因軟件出現(xiàn) “計時錯誤”,導致無法正常開關機;而今年年初東芝彩電的“豎線門”,則是與消費者拉鋸近3個月后,該公司才發(fā)表道歉聲明,并宣布為“豎線故障”用戶免費更換新機。這一系列的質量危機,不僅引發(fā)了中國消費者對日系彩電的信任危機,也澆熄了日本產品的品質神話!皣鴦赵喊l(fā)展研究中心家電課題組的調查表明,有68%的被調查者在彩電消費中不再崇洋媚外!
三是“吊”死在等離子這棵“樹”上。當時,平板電視有液晶和等離子兩種面板,國產品牌都選擇了清晰度更高的液晶面板,而不少日系彩電卻難以舍棄自己暫時占據優(yōu)勢的等離子,其結局不言而喻。
東芝、日立、三洋三大日系彩電品牌撤柜的消息,讓不少用戶擔心起售后服務問題。對此,株百、江南電器、蘇寧和通程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,按照“誰經銷誰負責”的原則,即使是廠家破產或倒閉的家電‘孤兒’,也絕對按“三包”規(guī)定,產品維修和售后服務都不會受到影響。
國貨低價攻勢 逆轉市場份額
“3—4年前,國產與進口品牌在平板電視銷售額上的比重,大約是3:7;而如今已變成6:4,如果從銷量看,國產品牌更是占到70%的市場份額。”株百家電部副經理曾芬坦言,國產彩電的強勢崛起,確實讓日系彩電的銷售業(yè)績出現(xiàn)逐年下滑。
曾芬認為,國產彩電在技術和品質上,已具備與日韓彩電抗衡的能力。因為零配件的核心技術與優(yōu)勢產業(yè)主要集中在大陸,臺灣企業(yè)則擁有液晶屏的優(yōu)勢。加上國產彩電對出口市場的依賴比較小,因此金融危機爆發(fā)后,各廠商都全力以赴開拓國內市場。 “今年以來,國產彩電在株百開展的各類促銷達40多次,其中海信、創(chuàng)維分別有7-8次,TCL達到10次;而進口品牌方面,雖然飛利浦、三星、LG等也有所動作,但幾個品牌合起來僅有10次左右!
株百彩電柜柜長劉瑛也透露,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,國產平板電視就頻繁掀起價格大戰(zhàn),今年又出現(xiàn)幾次大幅“跳水”。目前,國產和進口品牌的液晶電視,42寸的差價在500-1000元;52寸的差價則在2000元以上。 “國產品牌以低價優(yōu)勢搶占了大量份額,這種以量取勝的策略讓進口品牌感受到巨大的壓力。以東芝、日立、三洋撤柜前的上半年為例,這三大品牌在株百的銷售額均在200萬元左右;而海信、創(chuàng)維同期突破1000萬元,TCL則接近1200萬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