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新浪的一則消息稱:國美在北京宣布,已籌集32英寸、37英寸、42英寸、47英寸液晶電視共計10萬臺,將42英寸液晶電視首次斬落萬元以下。
在世界杯平板電視銷售熱潮剛剛退去,國美再次舉起了降價的大旗,42英寸液晶跌破萬元,又一次大的降價潮正在醞釀之中。雖然此前大屏液晶價格一直保持了比較穩(wěn)定的趨勢,但自從兩周之前47英寸液晶首次突破16000元大關以來,42英寸液晶就一直承受著巨大的降價壓力,在液晶電視價格全面下降的局勢下,42英寸液晶看來也是獨木難支,價格也終將跌破萬元。
主流電視屏幕尺寸已經悄悄向40英寸以上大屏靠攏 |
國美這次42英寸液晶價格下調選擇的時間可以說非常微妙,一般來說家電賣場都會選擇在銷售比較好的旺季來降價,通常都是在元旦、春節(jié)、五一和十一期間,今年6月又迎來了四年一次的世界杯。而在五一黃金周和世界杯連續(xù)兩個熱季,家電賣場僅僅在經歷了十余天的短暫平靜之后,以47英寸和42英寸為代表的大屏液晶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,難道這其中意義僅僅是單純的降價嗎?
一方面是平板電視生產廠家利潤越來越低,一再表示已經沒有降價空間;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對的現(xiàn)實是,各大家電賣場卻毫不憂郁地揮起了價格屠刀。如果說47英寸的液晶降價是因為在大屏上還存在一定的價格空間,那么這次42英寸的降價分明就是廠家和銷售商的暗示,今后平板電視的主流價格尺寸將向40英寸以上的大屏靠攏。
相信記性比較好的消費者應該記得,2005年春季的以液晶為主導的那場平板降價大戰(zhàn),液晶各個尺寸的降價幅度都超過了以往,筆者至今還記憶猶新。不過我們現(xiàn)在要談論的與當時降價幅度沒有多大關系,筆者想要給大家看的是一些價格數(shù)據(jù)。
在此之前,32英寸國產液晶的價格在1.2萬元左右,37英寸在2.2萬元上下,40英寸液晶則在3萬元價位,而42英寸則普遍超過3.5萬元。從2005年春季到現(xiàn)在為止,32英寸跌破5000元,37英寸跌破8000元,40英寸跌破9000元,42英寸跌破萬元,不用多說消費者都可以看見價格出現(xiàn)了多大的變化,短短一年半時間內液晶電視的跌幅都超過了60%,40英寸以上則超過了70%。
萬元級液晶已經悄悄從昔日的32英寸改變成今日的42英寸,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?萬元級液晶之所以一直受到關注,主要是由于是這個價位是大多數(shù)消費者能夠接受的水平,以往家庭考慮購買電視都是在幾千元上下,現(xiàn)在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,而且現(xiàn)在換購電視都是淘汰家里陳舊的CRT電視,成本來說本身液晶就較CRT高一些,所以現(xiàn)在人們都把目光定在萬元以內。2005年32英寸液晶價格降低到萬元以內,所以一直到現(xiàn)在為止都是市場的主流尺寸,今年42英寸液晶降到萬元以內,相信在不久以后,40英寸以上級將是市場的主流。
雖然在這次降價中我們驚喜的看見了幾款外資品牌身影,但即使降價之后其價格和國內品牌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,可以看的出來,對他們來說降價不過是無奈之舉,F(xiàn)在國內消費者購買平板電視選擇外資品牌無非幾種原因:一是品牌吸引力,這些消費者對某種品牌情有獨鐘,比方三星、LG、先鋒、SONY等等,他們在購買的時候往往只考慮中意的品牌,但這類消費者通常比較少。二是性能,以前由于不放心國產產品的質量,轉投外資產品的消費者不在少數(shù),隨著國產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,性能已經和外資品牌不相仲伯,加上現(xiàn)在國產產品的價格低得多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會為此買單。三就是完全崇拜,說得不好聽就是崇洋媚外,不過好在這類人只是少數(shù)。在以價格為主導的國內的市場上,外資品牌越來越失去競爭力。
此次降價外資品牌也成了主力軍 |
如果一款40英寸的液晶,國產的只需要9000元,外資品牌要12000到15000元,相信大多數(shù)人不會考慮洋品牌,價格平白高出將近50%,這就是目前國內大多數(shù)消費者的心態(tài)。對國產廠家來說他們是抓住了消費者的購買心態(tài),只要價格便宜就行,能賺多少則心中沒底。而國外企業(yè)更多的是考慮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,這也是外資品牌雖然銷售量低,但獲得的利潤率一直高于國內企業(yè)的原因。
時過境遷,面對國內廠家低價策略,依靠品牌效應的高價必然持續(xù)不會長久。同時他們也深知降價的動作不能過于明顯,去年年底外資品牌聯(lián)合降價引起國產企業(yè)的強烈反應,連鎖降價引起又一次降價風潮就是前車之鑒,因此趁這次液晶價格全面下調正好一路跟進也是實屬無奈。
不過比起外資品牌的價格,國內的彩電廠家的處境更加令人擔憂,因為畢竟外資品牌還有一個殺手锏——液晶面板。雖然現(xiàn)在外資產品只占了30%的市場份額,但是國內彩電生產商都是從外面采購液晶面板,這部分成本占了整機成本的7成,而這部分的利潤都掌握在外資企業(yè)的手中。也就是說,雖然國內液晶電視賣的熱火朝天,外資產品占了很少一部分,但是只要有液晶面板這部分的利潤在我手中,我一樣可以從中獲利。相比反觀國內企業(yè),各種促銷手段是花樣百出,銷售量也是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平板電視市場日益火爆,但相互之間的價格競爭最后無疑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。
目前液晶電視市場的整體態(tài)勢是:上游關鍵零部件供貨來源比較穩(wěn)定,采購成本相對低廉,客戶基礎也非常穩(wěn)定,從目前的形式看來,核心部件和零部件已經形成了全球的供應鏈,使得國內和國外品牌在這方面的技術上保持了一致,在價格上差別也不大。而且就其成本來說,占液晶電視成本的比重本來就比較小,加上供應的價格也比較穩(wěn)定,所以對價格的影響不大。而相對來說,液晶面板在整機成本中占了7成以上,最近幾年液晶電視面板產能大幅提升、價格不斷下滑是液晶電視價格隨之波動的主要原因。
臺灣面板發(fā)力引起了近期液晶面板的價格波動 |
三星、LG. Philips、友達、奇美和夏普這五大廠家生產的液晶電視面板約占全球總供應量的9成,而臺灣面板的崛起是國內液晶面板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。根據(jù)市場咨詢機構對液晶面板LCD全球市場份額調查報告顯示:臺灣按供貨面積計首次超過韓國躍居首位,臺灣份額達到46.2%,而韓國為43.8%。日本只占了8.5%的份額。按企業(yè)統(tǒng)計的依照供貨數(shù)量計算,韓國三星電子以20%居首位,LG飛利浦以17.6%位居第二,友達光電收購廣輝電子后,成為全球第三大LCD面板生產商,收購交易完成后,大大縮小了韓國兩大LCD面板巨頭之間的差距。
對國內的液晶面板市場競爭來說,主要集中在三星、LGL和以友達、奇美為代表的臺灣廠商中。而在近幾年以來,臺灣液晶面板廠商技術發(fā)展非?,目前在技術品質與日韓液晶屏已經是不相上下,但由于臺灣液晶屏的性價比更有競爭力,目前日韓主流品牌SONY、LG、松下、三星、東芝、JVC等幾乎都從臺灣外購液晶屏,采購臺灣液晶屏的比重約60%。
國內的主流平板電視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臺灣屏,盡管國內品牌的另外的面板供貨商為韓國,但臺灣的液晶面板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更多企業(yè)的青睞,而且促使了現(xiàn)在液晶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。加上臺灣企業(yè)越來越注重巨大的中國市場,在國內的投資步伐不斷加快,目前液晶價格下降也是臺灣面板開始發(fā)力的證據(jù)。
雖然對于消費者來說,能夠賣到便宜的產品非常令人愉快,但是面對價格戰(zhàn)愈演愈烈,平板彩電價格不斷下調,行業(yè)利潤率隨之急劇降低的局面,到底家電賣場何時才能收手?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,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,液晶電視的價格下降了60%,不論是什么原因,這樣的價格下降趨勢在其他國家肯定找不到,這樣真的有利于今后的發(fā)展嗎?
眾多電視技術百花齊放的情況下,國內廠家獨押液晶,前景堪憂 |
大屏幕電視用的液晶面板成本占到制造成本的70%~80%,國內各廠家進貨渠道基本一致,因此,降價的材料空間差別不大,價格就成為了競爭的主要工具。由于價格下降過快,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理越來越強,反正價格下降快為何不等等再買更加便宜的呢?這也是大多數(shù)消費者心中所想,而這也是商家自己釀下的苦果,引起市場的萎縮。
而且由于相互之間的價格戰(zhàn),使得國外頻頻出現(xiàn)針對我國彩電的反傾銷起訴,中國彩電產品成為“廉價”的代名詞,同時廠商的利潤也大大降低。雖然對消費者來說,低廉的價格符合大多數(shù)人的愿望,但惡性的價格競爭發(fā)展下去,就會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,必將影響研發(fā)的投入和產品質量,對于國內液晶電視制造產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不利,現(xiàn)在的市場競爭靠的是核心競爭力,價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。國內彩電廠商在不擁有液晶面板等主要技術,不得不將自己大部分命運交給別人掌握,眾多電視而獨押液晶的情況下,還不思集成整合、深度開發(fā)形成企業(yè)獨有的優(yōu)勢,還只是在價格一途上做文章,可謂前景堪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