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動新概念普及,顯示產業(yè)各取所需
對于彩電企業(yè),2014年最主要的經營問題是如何面對“量價齊跌”的宏觀產業(yè)環(huán)境:一方面,受到2013年上半年,國家消費刺激政策退出、國內宏觀經濟增速緩慢回落、全球經濟企穩(wěn)依然不夠穩(wěn)健、以及過去幾年平板產品高速普及后的市場飽和等因素的影響,國內彩電市場、甚至全球彩電市場低迷的局面將是2014年的行業(yè)主旋律;另一方面,平板顯示產品價格下降的趨勢一直再繼續(xù),完全相同技術的同類產品,年均價格下降往往在一成左右、同時互聯(lián)網電視品牌的加入和代工的興起又加劇了行業(yè)內的價格戰(zhàn)、以內容和服務為主要盈利模式的行業(yè)新思維,進一步擠壓了簡單終端產品的價格空間,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,導致國內乃至全球彩電市場的均價處于下降通道。
“量價齊跌”,這是彩電企業(yè)眼前最大困難,而克服這個困難則需要“迫切”的產品創(chuàng)新。2013年,索尼電視業(yè)務,幾乎取得了10年來最好的業(yè)績。其中,起到支撐性作用的是4K技術的高端產品。通過在4K技術上搶得市場先機,雖然在總銷量上索尼依然落后于三星和LG,但是2013年4K這個附加值最高的產品線上,索尼卻取得了超過幾乎所有競爭者的好業(yè)績。
通過推出新技術的產品,一方面可以使得彩電單品的價格水平得到有效維持,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“老用戶”的換新需要。海信已經將推動智能型和應用型電視,作為打開“沉默”的美國彩電市場“換新需求”的“鑰匙”,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實際上,彩電新功能的需求,正在成為彩電行業(yè)的又一次革命。這種市場變化甚至催生了百度、華為、天貓、小米等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,廣泛參與的“智能盒子”這一嶄新產品市場形態(tài)。
與彩電企業(yè)加大新品推廣力度的目的在于克服“量價齊跌”的不利宏觀環(huán)境不同,面板企業(yè)的新品路線更有“爭鋒相對”的意思。
全球顯示面板市場,雖然也受到了彩電行業(yè)“量價齊跌”市場低迷的不利影響,但是卻也在品嘗著手機、PC、TV等顯示需求大型化,以及平板電腦等新顯示產品崛起的“歷史機遇紅利”。在過去的幾個季度內,幾乎是全球面板廠商集體的“狂歡節(jié)”。不過,眼下的市場紅火,并不能掩蓋,面板市場長期競爭的激烈。
韓系面板企業(yè)自2012年來,就在努力推動OLED面板的普及和量產。三星和LG已經成為全球OLED面板的最大投資者,而且是唯一的致力于8.5代量產線建設的企業(yè)。在OLED項目上的領先,不僅被三星和LG看做是未來顯示產業(yè)的支撐力量,甚至也被韓國政府看成是,韓國經濟在顯示領域繼續(xù)領跑全球的希望所在。
作為應對韓企OLED領先策略的戰(zhàn)術,臺灣和日系面板企業(yè)則對4K液晶技術寄以厚望。與OLED是未成熟技術不同,4K技術已經是成熟化的量產技術。加上三星和LG在OLED項目上遇到的阻力大于預期,造成的“OLED成熟時間差”,使得臺灣和日系面板企業(yè),在2013年憑借4K優(yōu)勢,“大賺一筆”。
遭遇了OLED量產技術一再推遲的韓系軍團,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加大4K產品的供給力度。作為一種反擊手段,LG和三星,在2014年初上市了“廉價版4K UHD”解決方案:G+UHD 和green UHD,決心在低價格和普及型4K產品上占據市場優(yōu)勢。
由此可以看出,面板領域新產品的推出,具有非常明確的“對手之間的過招和攻防”——某種意義上,如果臺系廠商不將4K作為應對韓系OLED的差異牌,而是全球面板企業(yè)都努力盡快實現(xiàn)OLED的量產目標,那么今日的彩電顯示產品市場格局也許就會完全不同。這與終端彩電市場,企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,更多的是應對不利的宏觀經濟環(huán)境的意義大為不同。
無論如何,顯示行業(yè)加強產品創(chuàng)新,對于推動顯示產品應用的發(fā)展、推動顯示產業(yè)的進步都是好消息,對于急需差異化產品的消費市場也是好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