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下連接底座部分后方保護蓋和顯示部分的支架后,主板的一部分就顯露出來。主板上好像有個金屬部件。“是什么呢?”當我們懷著這種想法取下底座部分的外殼后發(fā)現(xiàn),主板整體覆蓋了銅塊。這個銅塊便是配備了散熱片和導熱管的散熱單元。
碩大的銅質散熱片、由熱管連接不同的芯片。最后熱量通過風扇帶出機器外部。不知道下面都隱含了什么樣的芯片,要用到如此巨大的散熱系統(tǒng)。
由于XEL-1底座的體積過于小巧,因此采用如此強大的散熱系統(tǒng)也就可以理解了。取下散熱片后,發(fā)現(xiàn)每個芯片上都貼了導熱介質,以便芯片和散熱片緊密的結合。
在取下貼在主板正面的散熱薄膜后,可以看到圖像處理芯片和電源電路等元器件,猶如“黑石子”一般密不透風地安裝在一起。從部件排列得如此緊密來看,不難理解主板上部配置的散熱單元為何如此之大。
主板正面安裝了兩個大型的集成電路芯片。分別是NEC電子的“D61162AF1”和索尼的“CXD9903GG”。D61162AF1標有美國杜比實驗室(Dolby Laboratories)的標志?梢娫撔酒闪爽F(xiàn)有微波數字電視使用的MPEG-2數據的解碼及音頻數據的處理電路功能 而SONY的CXD9903GG芯片連接了向D61162AF1及顯示部分傳輸信號使用的連接器以及HDMI連接器。應該是對輸入數據進行圖像處理的處理器。
主板背面是其他輔助芯片。其中有一個是帶有“螃蟹”LOGO的臺灣瑞昱半導體的以太網控制器LSI“RTL8110SCL,這個應該有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了。
用于讀取B-CAS卡的電路部分。
換個角度看看,整體厚度只有3.5毫米,也只有普通型號一半的厚度。接下來再看看以太網卡的部分吧,目前國內帶以太網卡的電視幾乎沒有,而在日本卻是比較普及的一個配置,用戶可以享受到豐富的VOD服務。而這主要得益于電信運營商和內容服務商的支持。
網卡接口的連接方法也非常有趣。首先,以太網接口除下側外,上側也接地。一般都是只有下側部分接地,而這次可能是考慮到只有下側接地還不夠充分。
HDMI接口和USB接口采用DIP(端子插入電路板)型封裝,而以太網接口則為表面封裝(SMD)型。使用SMD型時,多采用從上側支撐端子的結構。這是因為端子插拔時會產生機械應力,所以進行了加強。但此次沒有從以太網接口上部實施強化措施。但愿索尼的做法能夠充分保證以太網接口的連接強度。
至此,整個拆解就結束了。即便是再昂貴、再精密的東西,在這些“先驅”的眼中也不過如同庖丁對牛一般諳熟于胸。我們在大呼過癮的同時,也預祝他們能把這臺價值20萬日元的小電視能復原到最初的狀態(tài)!